本篇文章较长,分4个部分,谈最近所读美学书籍、对艺术的看法、目的以及我的观点。

1.美学书籍

过年时,不知道为何读起来了美学。先后看了李泽厚的美学三书,不包括其中的华夏美学。看美的历程犹如醍醐灌顶,打开对美的审视的一扇门。再看美学四讲,更是如此。有看侦探小说的意味,一页页翻下去,真理(凶手)就在里面。急切而热烈的翻阅。

基于这种阅读,结合之前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,越发对美感兴趣。文艺心理学大概都忘记了,在《美学四讲》有提到。查阅资料可知,在上世纪50年代,美学有三大家,除了这两位,还有一位蔡仪,孤陋寡闻。

追着看朱光潜翻译的克罗齐的《美学原理》,只读了美学纲要,算是原理的精简版。最近又读完了黑格尔的《美学》第一卷。

克罗齐的《美学纲要》是演讲稿,字词之间适合阅读,也容易理解。他提出“直觉即艺术”,并提出几个否定:艺术不是物理属性,不是功利活动,不是逻辑判断,不是道德等。但对他所说艺术不能分类,我不同意。

随后又读了几本美学方面的小书,大概都是评论和综述。其中有朱良志的《中国美学十五讲》,看了前面几章,读不下去。原因是这本书从情感方面论述美的几个层次,和西方从逻辑角度谈,完全不一样。而且,从心灵和情感、表达和“天人合一”的角度看问题,飘渺。

最近又读一本入门读物,《美学十五讲》,作者凌继尧。这是通俗读物,也是入门读物,值得一看。

如何看艺术与摄影-菲林中文-独立胶片摄影门户!

2.创作角度谈美

之所以看这些书,目的之一,从理论搞清楚摄影。带着这个问题去读。

摄影脱胎于美术,美术属于艺术一部分。了解艺术产生和概念,就知道摄影应该做什么。客观说,尽管目前读书并没有完全消除疑问,至少让我不再自寻烦恼,追问艺术或者某些困惑,如看到一些不怎么样的作品获奖。除了人脉和商业原因,为什么能获奖呢?

先从作品制作开始谈。

直觉即艺术。非常同意此观点。所有精神领域的创作,均有创造者本身的素质、情绪、技巧所决定。同时,创造者离不开社会环境、历史条件而单独自成一家。天才除外。天才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。同意李泽厚从社会角度看美学,也同意自然的人化一说。但对他此论调过于推崇而不以为然。也许此论调出自马克思,在那个年代具有圣旨一般的意义。

历史环境在罗素的艺术哲学中谈的较多。一般要解读某些作品,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,才能理解作者的局限和作品优秀。从这个角度说,任何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,而我们活在历史中。如果有记录的想法,必须研究你所处的历史状态,或者对你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。这是历史赋予的思想和见解,不可脱离。

阿城反复说,身同此感。也就是放在历史环境下,自己就是当事人会怎么样。他的小说趋于冷峻。也许经历了上山下乡、各类运动尤其是文革之后,阿城对政治总是远远的冷观。在威尼斯日记64日的篇章中,只有一句话:三年了。

我接受这种观点。研究历史,并不是所长。买了汤恩比的历史研究,看了几次都不下去。但个人有了历史观念,容易把身边所不平等、不合适的事情看淡。《夹边沟》我是当作纪实小说看的,真实的事情就是如此。在那种条件下,谈什么爱情、理想和理性呢。人所有的是在饿不死的条件下,尽量保持人的尊严。

扯回来。

直觉是态度,是意见而不仅仅是情绪。情绪这东西容易变化。情绪犹如啤酒泡沫,某种状态多了,情绪自然而生。在另外一种状态中,又是另外一种情绪。所以,情绪可以有,左右艺术动力的锦上添花,但不必夸大作用。在纪实摄影中,有一个原则是将情绪表达出来。《美国人》是情绪,是对战后的美国的哀伤。但这种情绪之下有理性的一面。

这就是态度。说意见更为准确。通常说,艺术为了表达,而不得不创作。王朔曾说写作是副性交——意思是艺术能带来快感。这是从创作角度谈。克罗齐反对快感说,说许多作者为了作品憔悴,殚精竭虑,哪有快感?快感只说把艺术创作的途径狭隘化。

在意见中蕴藏着目的。这目的性就是创作的源泉。有了这个目的,可以考虑艺术的形态、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。从这个角度看,艺术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“完美”一说。好像是克罗齐说艺术有份量之分,应该是深浅只说。

小便器是否是艺术作品。在特定环境下,它是。艺术不以实用性、功利性和某些专家学者的判断为标准。现阶段,我所接受的观点是,“只要用合理手段,表现了观点,就是成功的艺术品。”现阶段,艺术品没有定论,你说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。艺术从来不是一个圈子的事情,它的判断涉及范围广,价值标准和依据也随之广泛。加上商业因素,更为复杂。

《美的历程》中阐述了几种主义。说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打破古典主义,因为古典主义的表现不足以承载后现代主义的思想。一件合格的艺术品总是形式和内容相符合。不能因为某种主义倾向于某种类型,善于应用某种手段,而用某种手段取代了某种主义。如果这样,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,该主义也将虚无,衰败。波普艺术、达达都是如此。

以上是说,“有意味的形式”注重是意味和形式的线条,非落在形式之上。

纵观艺术作品,形式之感遍地。形式容易学,是技巧。所以,让人为之一亮的作品看多了,也没有什么。

以上谈的是从作品创作来说。

一个词是合规性,规则等。说的是艺术的思想、内容、表现表达等均要与形式相符合。这种形式不单单指艺术分类,也与材质、大小结合。建筑用木、用石、用砖和土构造的完全一样的东西,给人的感受不一样,这是材质本身带来的区别。这前提是杜绝了功利性和实用性。本身来说,现有实用性才有美。

插一句,摄影的材质有胶卷和数码之分。两者还可以在研究。两者的表现不一样,介质传递的信息也不一样。还记得媒介即信息一说吗?

如何看艺术与摄影-菲林中文-独立胶片摄影门户!
3.艺术目的

谈了许多创作观念。现在说目的和影响。

如前面所说,艺术与功力、实用和道德无关。既然具有独自的体系,它无需借助其他或者取代其他。比如中国所说的文以载道,或是毛在延安对文艺的说法,要为工农民服务。服务是没有问题的,艺术成为某种手段之后,就不是艺术,只是披着艺术的外衣,成了纯粹“有意识的形式。”

简言之,要说服人和教育人,用说明文和议论文就可。但这不是艺术的范畴之内。商业作品也是如此。商业的好处在于精准投放,根据目标市场量身定做。但学院派和商业的东西也不是艺术。这是克罗齐一再强调的观点。

艺术回归艺术本身。

李泽厚把美分为三个层次,分别是“悦耳悦目”、“悦心悦意”、“悦神悦志”。他从感受、情感和精神几个层面说。黑格尔说艺术最终消失,就如哲学和宗教一般。这种论调是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表现出来,个人的思想终究成为艺术的目的,而思想伟大在于不朽,和看清楚人的状态。

换言之,个人在历史中生存。个人接受的思想是以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集大成者。他能把思想通过合适的艺术手段表现,从而感染、感动世人。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,功效完成。所以,艺术消失,等同于宗教、哲学。李泽厚的“神、志”也是从精神层面说。结合马斯洛的五层理论,也是从生理、心理到精神的逐步递增。

这么说,艺术最终表现的是价值。这个价值时代有标准,在当今就是尊重个人尊严,自由的生活。顺便说一下,普世价值之所有屡次提到,正是因为符合人的价值观。或者说,艺术的魅力在于永远讨论人性、立足人而阐述的。无论正面、侧面方面,什么表现手法等,艺术的魅力足矣在精神层面达到享受。

之前一直说,作品即人品。这个可以再修正一下,作品就是人。内涵是,作品是什么样,就能表现作者的思想、技巧是什么样,毫无掩饰。这是从大方向角度谈,而非个体作品论。

要达到享受艺术作品,除了艺术作品“完美”外,要求欣赏者结合环境、背景、修养、心境等多变参数欣赏。大多数情况,一件艺术作品被历史所认可,而欣赏者如果欣赏不了,大多是某个环节影响所致。当然,在所谓“确认”的历史环境下,欣赏者应该有更多自我见解,这才能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继续前行。

如何看艺术与摄影-菲林中文-独立胶片摄影门户!

4.我的观念

之前接受观念是,摄影是时间的艺术,对时间有保留有记录。后来又有情绪只说。再后来又加入观念。接下来是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,要注重自身规律。至今为止是,需要“客观的看法”。

摄影之一是,入门简单,基础全无也行。其二是,理论先行,导致目的趋向明显,形式大于内容,情绪大于观点,“人文”标签容易贴。其三是,环境糟糕,相互吹捧,尤其中国。第四也是多数艺术圈的事情,就是一个圈。

如果没有对某种事物客观看法,容易坠入观点中。之前赞同一句话:“所有的小说题材都被写完了”摄影才发展了几百年,基础尚浅,难道就已经到了不能再创新、再发展的地步?小说翻新不穷,电影也是如此。关键是,“看你怎么写,怎么看。”

客观而不情绪,严峻而不伤感。这大概是我的态度。表现在小说中,就是主人公在某些环境下遭遇的事情,就是无法逃避,大多是我们遇到的。这是客观的。同情的写,同情不滥情,要克制。要知道,煽情多数没用。一天到晚哭哭啼啼解决不了问题。

摄影也是如此。这世界就如此。每个人在时间空间里生活。某一瞬间成为一种看法和观点。这基于事实的判断。然而何谓事实?总之,对任何事情总之有一个态度。这个态度和观点就是你的,经过独特思考而来的。这才能成为自己的作品。

原文见:阿三博客  略有修改。